华体汇赞助|登陆活动网站 
搜索
电话
400 696 6267
热门搜索
药品医疗器械黑名单制度应下“狠招”,否则将成“无牙老虎”
加入时间:2012-08-24 14:43:46  当前新闻点击率:4281

  【普朗医疗】讯    近年来,药品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如火如荼,但是不良反应事件也在不断上涨,面对这 样的情况,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应该拿出点措施来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。就在15日,国家药监局发布了《药品安全“黑名单”管理规定》并将在10月1日起实施,对于严重违规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的企业 责任人将受到“严惩”。而面对这样的“黑名单”措施,难道一“黑”就能灵吗?如果不在制度的基础上 再下“狠招”,那该项制度将很有可能成为“无牙老虎”。

  食药品安全事件近几年呈现频发态势,去年全国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5.28万份,同比增长 23.08%,今年的“毒胶囊”事件更是令社会震惊。针对药品、医疗器械领域的严重违法行为,建立专门的 药品安全黑名单,督促和警示生产经营者全面履行质量安全责任,增强全社会监督合力,无疑值得期待。

  不过,任何黑名单都不是一“黑”就灵,其效果好坏,取决于制裁的力度强弱。从此次发布的管理规 定来看,被纳入黑名单的7种行为中,除了“在申请行政许可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的”、“采取其他欺骗、 贿赂等不正当手段,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”以及“生产销售假药及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”三种情形,其 余行为均未有实质性的处罚手段。而现有的“增加检查和抽验频次、责令定期报告质量管理情况”等措施 ,或是隔靴挠痒。

  同时,向社会曝光也效果有限。唾沫星子淹不死人,对于许多无良商家而言,道德血液本就稀薄,不 惧曝光。而林林总总的黑名单,老百姓也难一一记住,买药时拿黑名单挨个甄别、用脚投票,也未必现实 。更重要的是,公众作为纯粹的消费者,对于无良药企缺乏约束力。倘若一些企业对黑名单摆出死猪不怕 开水烫的架势,亦或是换个马甲另起炉灶,公众生命安全很难避免问题药品的威胁。

  要想药品安全黑名单“老虎发威”,就必须给它一副钢牙,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。对于上 榜者,根据情节轻重,相应给予重点监管、限期停业、终身禁入等处罚。同时、针对近年来药品质量事件 中暴露出来的罚款惩治力度不够、药害救济赔偿渠道不畅等问题,黑名单制度不妨充分考虑,完善监管、 堵塞漏洞,切实提高威慑力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曾提出,药品安全黑名单通报同级发改、税务、工商、金融等部门 ,供其在产业规划实施、招标采购、行政审批、进出口管理、金融信贷等相关决策时参考。但在正式发布 时,这一条规定被删除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。黑名单资源共享,建立群防群治机制,或许存在部门之 间协调配合的难度,却是提高违规成本的一大良方。建议政府部门统筹协调,通过顶层设计推动药品安全 黑名单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威力。

  最后,药品黑名单不能“灯下黑”,只针对违规企业,让失职监管者置身事外。从前些年的郑筱萸案 件,到今年的药监局被曝遭企业公关后将不合格产品改合格,某些部门人员的权力寻租也是药品乱象的重 要推手。让这些失职、渎职人员的问题和处罚也曝曝光、杀杀菌,有助于强化黑名单的治乱效力,倒逼职 能部门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。

 
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