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体汇赞助|登陆活动网站 
搜索
电话
400 696 6267
热门搜索
植入性医疗器械价格调整陷僵局,遭外资企业全力抵抗
加入时间:2013-01-31 11:07:40  当前新闻点击率:2458

普朗医疗器械网资讯:近几年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发展迅速,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厂家都是外资为主。这类医疗器械价格偏高也是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。近期从国家发改委处获悉,6年之后,对心脏支架等进口植入类医疗器械的价格调整可能再次推迟。此项政策的出台遭到了外企的强烈反对,均认为对他们的销售会造成巨大影响。现在是拿回来重新商量,可能要做一些调整,但究竟怎么改还没有一个明确说法,据悉对于调价肯定要耽搁一段时间了。专家反应此轮调价对酶标仪等产品没有任何影响。

“这次外企的意见很大,认为这样的限价政策会对他们在华的经营造成巨大影响。”上述消息人士告诉本报记者。在记者昨日的采访中,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这一文件实施的担忧,他们认为,这样的价格调控“无法鼓励创新”,“硬性压制”的办法也并不可行。

尽管利益博弈之下,意见难以统一,但鉴于以心脏支架等为代表的植(介)入类医疗器械技术难度和风险更高,定价和利润空间也更大于其他类别医疗器械产品,从安全性和医疗使用角度考虑,送审稿在2012年上半年最终形成,并明确写明“自2012年7月1日起执行”。

本报在拿到的发改委送审稿文件中看到,文件规定,“医疗器械从出厂(口岸)环节到医疗机构购进环节的价格实行差率控制,最高加价率不超过50%”,并要求以每两年为一周期报送出厂(口岸)价格,“逾期或者出厂(口岸)价格变化幅度超过10%的,应当重新报送。”

此外,对关键的医疗机构终端实际购置价格来说,文件规定,“医疗机构可在实际进价基础上加规定差率销售,所加差率最高不超过5%,所加差价最高不超过500元,”且“现行差率低于规定最高标准的,不得提高”。

实际上,几乎就在发改委准备收紧价格的同时,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2版《美国企业在中国》白皮书中,特别针对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目前的环境提出诸多建议,其中,制定医疗器械招标的综合评价制度,适当减轻对价格方面的强调;将重要医疗设备采购的评估权交给医院运营主管部门等,“价格放开”的呼声渐强。

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单独向患者收费的医用耗材,单位实际进价在500元以下的,医院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10%;500元以上、5000元以下的,加价率最高不得超过5%;5000元及以上的,加价额最高不得超过250元”,对流通环节的加价限制首次划出价格“天花板”。
 


Baidu
map